2025年4月11日,湖南理工学院"红蕊富农"团队带领岳阳本地10名农户,跨越800公里走进浙江嘉兴市藏红花产业基地,展开为期3天的"长三角取经行"。这场以"土技术对话新经验"为主题的跨省培训,为洞庭湖畔的藏红花产业启航注入新动能。
在嘉兴藏红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,学员们第一次见识到"种球手术室"——种植技术员用竹刀精准剔除霉变部位,再用艾草灰为切口消毒。"看似粗粝的手法,实际每个动作都有十余年经验打底。"成员朱楠在培训笔记中写道。嘉兴技术员老陆演示的"三摇辨干法"更让学员们惊叹:通过摇晃晾晒盒听声判断花丝干燥度,误差能控制在2%以内。
团队带着岳阳试种中发现的问题清单而来:种球退化、湿度敏感……嘉兴农科所专家针对性开设"田间经验分享会"。
培训中最受欢迎的是一场"土装备改造赛"。他们用温室防止低温寒潮,用自制设备滴灌调整湿度,这些低成本方案正是我们需要的。"成员们边记录边拍摄操作视频,准备带回给家乡再"翻译"成方言版教程。
在种球分拣车间,农户代表李琪将嘉兴的竹编分筛架与岳阳的渔网晾晒架结合,设计出可折叠的多层分选箱。"既能通风防潮,又方便运输,特别适合小规模农户。"
白天跟班劳动,夜晚围炉总结。团队将洞庭湖区与长三角的种植数据制成对比表:"嘉兴采用‘春储种、夏休眠、秋发根’的节奏,比我们传统种植周期缩短20天""他们利用水稻套种的经验,充分利用冬季闲田,实现资源整合"……这些发现被团队成员整理成《跨区域种植改良建议》。"没想到我们的‘土办法’也能被大学生改造出新花样。"嘉兴基地负责人朱志明感慨。
返湘前夜,团队在民宿召开"转化会议",笔记本电脑上映出密密麻麻的计划:4月试点"种球休眠唤醒术"、6月举办"土法创新工作坊"……指导老师提醒学生:"别忘了咱们的‘50元原则’——所有改造必须控制成本。"
成员们的行李箱里,塞满了嘉兴农户送的陈年竹筛和手抄种植口诀。"这些比教科书更珍贵。"她轻抚筛网上经年累月形成的包浆,"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传统智慧在新土地上重新发芽"。
据悉,团队已与嘉兴天禾合作社达成技术共享协议,首批"混血"改良方案将在岳阳试种区落地。经专家与成员的预测,这个更适合岳阳土质的改良方案,将大大降低藏红花种球的病变率并实现花丝增产、成本降低的双重增值。
这场跨越长江的握手,正悄然描绘出岳阳种植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新图景。
撰稿:李俊儒
复审:易萧
终审:易翠枝